研究室简介
主要从事我省重大及突发性农业有害生物灾变规律、预警技术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农业经济昆虫资源调查及重要农业害虫发生动态的监测、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虫害种群的自然消长动态及其调节机制,探索群落演替规律;评估重大虫害的危害地位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评估并改善天敌昆虫对虫害的控制作用;外来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及防范措施;国内(以甘肃为主)昆虫分类学、昆虫标本制作、鉴定、展览、教育基地等工作。
科研团队:
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7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1人,初级1人;博士2人,硕士5人;硕士生导师1人。
研究方向:
1.农业害虫灾变规律与综合治理
2.重要农业害虫的监测与预警技术
3.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抗性治理
4.重要外来入侵昆虫的入侵生物学
5.昆虫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6.昆虫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利用
7.天敌昆虫规模化扩繁及田间应用技术
8.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及安全性评价
科研平台:
研究室现有专用实验室60㎡、办公室30㎡及1个33㎡的昆虫标本库和30㎡的昆虫标本展览室,拥有冰箱、超低温冰箱、恒温培养箱、人工气候箱、分析天平、多功能酶标仪、昆虫嗅觉仪、微量点滴仪、EPG昆虫刺探电位仪、实体解剖镜、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昆虫标本室收集、保存了采自全省各地的昆虫成虫标本约4000余种、近14万号,定名成虫标本12目128科2203种63862号,为全省收藏昆虫标本种类与数量最多的昆虫标本室,已成为开展昆虫资源研究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依托甘肃省农业害虫天敌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开展了赤眼蜂、中红侧沟茧蜂、花绒寄甲、烟蚜茧蜂、丽蚜小蜂等天敌昆虫的驯化与扩繁工艺技术的熟化,建立了赤眼蜂的大规模繁殖与田间应用技术体系,通过对优良天敌引进、研发、规模化扩繁及大面积示范推广,不仅有效控制农林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药残留,保护了甘肃脆弱的生态环境。
研究成果:
“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科技成果奖励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其中:
1.“美洲斑潜蝇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示范”获200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协作)
2.“甘肃棉区棉铃虫灾变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获200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甘肃省农作物、果树、昆虫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2010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协作)
4.“马铃薯甲虫持久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2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协作)
5.“苹果蠹蛾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协作)
6.“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机理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获2022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承担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跨区域智能监测与定量风险预警技术”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甘肃地区重大农业入侵生物扩散前沿侦检阻截与应急处置技术”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甘肃河西走廊棉区化肥和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甘肃梨树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河西-沿黄灌区苹果蠹蛾与梨小食心虫种间竞争的生态学机制”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芪根瘤象取食胁迫下黄芪应答机制研究”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纪录种-黄芪根瘤象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8.甘肃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番茄潜叶蛾灾变机理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9.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应用天敌昆虫绿色防控玉米棉铃虫技术研究”
1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甘肃苹果园刺吸式害虫(螨)农药减量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1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基金项目“不同寄主梨小食心虫产卵特性及防治指标研究”
社会服务:
本研究室以科研为基础,以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国民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害虫防治问题,结合自身科研沉淀和技术优势,面向社会可开展害虫种类的识别与鉴定、害虫防治技术的咨询与培训、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及安全性评价和昆虫标本资源的共享等服务,推进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我省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水平,加快推进我省农作物生物防治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我省打造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型技术服务机构,为开启以生物防治、生态调控技术为重点的甘肃优势特色农作物和林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奠定基础。
研究室主任:周昭旭(研究员)电话:13893186024 E-mail:zhzhx111@126.com
研究室副主任:张大为(助理研究员)电话:18919807656 E-mail:24948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