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植物保护研究所

麦类作物病虫害防治与生态调控研究室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麦类作物病虫害防治与生态调控研究室

研究室简介

主要从事禾谷类作物抗病虫性鉴定及监测,包括抗病虫性鉴定、病源田间流行规律、品种—病源菌互作,作物结构调整及生态治理研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及防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以及国内麦类作物病害流行规律研究,生理小种变异监测、抗性基因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作图、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改进、病菌源远程传播研究、越夏菌源分布区域精准勘测及其作用范围分析、病菌致病性变异早期预警以及越夏易变区生态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队伍

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6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4人。科研人员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5人。

研究方向

1.小麦条锈菌变异监测研究

2.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机理与品种抗性机制研究

3.禾谷类作物病虫害的数字化监测和预警

4.禾谷类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5.病虫草害的生态调控与应用研究

研究平台

现有现代化实验室120㎡,温室100,并拥有高效核酸电泳系统、GPS系统、GIS系统、PCR仪、整粒谷物近红外测定仪、离心沉淀机、冰冻机、振荡机、人工气候箱、电热恒温培养箱、低温冷冻箱、电泳仪、酶联检测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像机、投影仪、台式及笔记本电脑,各类生物测定、气象监测仪,各类显微镜等。

依托甘谷、兰州、武威试验站点,展开相应田间试验研究;在省内不同生态区设置田间试验与示范;在甘谷试验站设置科研与教学基地。

在研项目

1. 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旱地综合防控岗

2. 甘肃省小麦白粉病发生灾变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项目

3. 河西走廊Bt棉花/玉米种植结构对棉铃虫Cry抗性治理的作用机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4. “绿肥+”苹果园天敌昆虫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计划

5. 河西走廊玉米棉铃虫寄主类型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列重点研发计划

6. 河西走廊制种基地棉铃虫 Bt 抗性治理策略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计划

7. 绿肥模式对苹果园绣线菊蚜的生态调控机制,院列青年基金项目

研究成果

10年内获奖科研成果:

1.2012年“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单位。

2.2013年“小麦抗条锈育种研究及抗锈品种应用”获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3.2014年“小麦条锈病高致病性小种检测及品种抗锈性分析与利用”获201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4. 2022年“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5. 发表文章27篇,SCI文章3篇;审定小麦品种7个;获得专利8项,发明专利3项;科技成果登记4项。

国内外交流

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室各成员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1次以上,有三名成员出国培训一年或以上,研究室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

社会服务及可承揽的业务

本研究室以专业研究为基础,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积极扩大对外交流、技术合作、技术转让及有偿服务,以使研究室真正做到产学研同步发展。

1.禾谷类作物病害防治技术咨询与服务;

2.禾谷类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技术咨询与服务;

3.爆发性、突发性病害应急控灾技术咨询与服务;

4.小麦新品种抗病性鉴定评价、抗病种质资源和菌种服务;

5.科研成果及产品的技术转让。

研究室主任: 张勃(副研究员) 0931-7614844 zhangbo@gsagr.ac.cn



Copyrights © 2020 植物保护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邮编:730070  
备案信息:陇ICP备15002874号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1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