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植物保护研究所

所况简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况简介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主要服务全省植物保护事业和无公害农业发展,专业从事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机构,开展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健康管理、农业生态安全、植物检疫与生物安全、农药科学使用与残留控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科技支撑,为全省农业绿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所内设置1个办公室和6个研究室。研究室主要围绕全省农业及林牧业重大生物灾害、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开展研究;为农业及林牧业安全生产中的有害生物提供绿色可持续控制的关键技术;开展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监测预警和关键防控技术及综合治理,增强对突发性、暴发性、危险性、检疫性重大病虫灾害的应急控灾能力,提高对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的测报预警、快速响应和有效控制能力;进行农作物品种抗病虫种质及农业有害生物的资源收集、鉴定、保存与创新,开展农药药效评价、病虫抗药性监测和农药残留监控,生物防治研究及生物农药研制;进行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开展植物保护科技培训,加强区域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等。

全所在职职工48人,其中研究员9人、副高职称22人、中级职称11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12人、硕士20人。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和“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6人,甘肃省拔尖人才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6人,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1人,陇原青年英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13人次聘为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次被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普(咨询)专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毕业10名,在读8名。

自建所以来,我所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8项,省部级等其它奖励62项,新品种9项,发明专利38项,地方标准6项,成果登记91项。其中“十四五”期间紧盯国家政策,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部和行业部门项目,共获批100项,其中纵向项目79项,横向项目21项,国家项目或子课题22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7项,农业农村部植保能力提升工程条件建设项目1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政府购买服务招标项目2项,省厅级、院列项目34项,以及地方合作和其它人才、条件建设等项目29项。总合同经费7092.10万元,到位经费5199.69万元,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到位经费1590.72万元。

主持和参与获得各项奖励成果19项,其中省部级奖励成果6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甘肃省发明专利二等奖1项,甘肃省发明人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授权专利47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件,实用新型专利31件,登记软件著作权43部;制定颁布地方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136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13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完成新品种审定3项,完成项目结题验收34项,成果登记37项。


附:

植物保护研究所主要任务:

(1)围绕全省农业及林牧业重大生物灾害(病虫草鼠害)、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开展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2)从事农业及林牧业安全生产中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入侵生物)绿色可持续控制的重大与关键技术研究。

(3)开展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监测预警和关键防控技术及综合治理研究,增强对突发性、暴发性、危险性、检疫性重大病虫灾害的应急控灾能力,提高对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的测报预警、快速响应和有效控制能力。

(4)进行农作物品种抗病虫种质及农业有害生物的资源收集、鉴定、保存与创新,开展农药药效评价、病虫抗药性监测。

(5)进行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开展植物保护科技培训,加强区域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

(6)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农药残留监控和生物农药的研制。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电话:0931-7614844(所办公室)

传真:0931-7614844




Copyrights © 2020 植物保护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邮编:730070  
备案信息:陇ICP备15002874号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1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