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五甲村和头家村,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站部和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农试站铁路北、路西土地组成,距甘谷火车站2.5公里,距县城4公里,占地57亩。试验地海拔1324米,位于北纬34°46'199″,东经105°19'19″。
历史沿革
1950年和1964年,小麦条锈病在全国范围内特大流行,分别导致小麦产量损失60亿公斤和32亿公斤。条锈病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4年周恩来总理做出了“通知各地今后继续实践、继续研究、继续观察、不断改进,求得扩大效益,减少病害”的重要批示。为落实周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1965年8月农业部投资在甘肃省甘谷县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锈病研究工作站”,于1970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1973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搬迁至此。后由于“文革”影响,小麦锈病研究工作站交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管理,1984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迁回兰州后,甘谷工作站一直做为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和甘肃省各类科研项目及任务90余项,发挥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试验示范基地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特别是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的协作研究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建“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协议于2009年5月26日正式签订。
试验研究观测体系
目前,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主要研究观测体系包括:
(1)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消长动态、越夏菌源及控制措施;
(2)病菌主要流行小种变异监测;
(3)小麦品种资源、高代品系、后备品种及禾谷类种质资源抗条锈性、白粉性鉴定与监测;
(4)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生态控制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5)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与控制。
研究方向
1、原生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研究
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其他作物病虫草鼠害,系统开展有害生物生物学研究、发生危害规律、种群消长动态监测、致病机制、遗传变异规律、病害成灾规律、大区暴发流行的生态学机理及其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研究。
2、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控技术研究
以小麦一号病、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等为重点,系统研究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诊断与检测、传播扩散途径及应急扑灭与持续治理措施,发展外来入侵物种扩散、流行、危害与控制的技术体系。
3、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创新问题
主要包括主要转基因农作物抗病虫性监测与评价;靶标生物对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的抗性机制及其治理技术。